《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编者按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在《产业经济学》课堂上,余典范老师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探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案例中蕴含的对价值观、素质教育、人才品质培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对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获得切身的感悟,在经济浪潮中坚守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
01
顶层设计 有效融入
《产业经济学》作为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产品差别,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扰、企业并购、规制经济学等国际经济贸易主要理论与知识,重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针对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掌握产业经济学独特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实践问题的能力。余典范老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一套系统完善的产业经济学课程大纲。大纲中人才培养任务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等“情感态度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
在具体的课程章节中,余典范老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后归类,再从整体上规划并分层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形成了切实有效的教案。在讲授“市场集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内容时,余老师以制造强国专题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研发与创新”这一章,余老师以集成电路为例阐释我国在核心技术、产业上的追赶历程,激发学生深刻认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等不来的,只有靠自力更生才能获取。
此外,为了让学生更清楚了解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转型升级的战略,余老师在 每个章节教学中都至少融入一个本土案例。通过结合本土案例对经济学的相关理念进行诠释,并寻找合适的思政元素映射点,引导学生对现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理论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进入壁垒”这一章时,余老师以民用大飞机为例,通过讲解商飞案例,让学生熟悉中国核心产业面临的各种壁垒,激发学生产业报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02
思辨课堂 高效互动
课堂中,教师熟练掌握思政元素后,应怎样随“机”融入,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映成辉呢?余典范老师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除互动式授课、案例讨论外, 余老师更多地采用研讨性教学,通过思辨式主题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研讨辩论,主题包括“产业政策的有用与否?”等,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政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搜集家乡制造业数据资料,并结合其绩效进行评述,引导关注家乡经济发展,并形成思辨式学习方法。
同时,余老师还会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微信群互动讨论、借助超星学习通等相关学习软件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课下,每周五的13:00—14:00为线下答疑时间,余老师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通过课堂内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与参与实践的热情,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经济问题思辨、热点辨析的过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发掘与融合。
03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教师应牢牢树立育人意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只有站位高,才能立意远。
上一篇:上财“十百行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