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类大学,哪一个适合 你?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综合类大学通常是指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样的,文、理、工、商、法、医等学科门类齐全且都有一定实力的学校。 专业类大学通常是指“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名字带有行业特色的大学,一般会有一门特别突出的学科。 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类大学究竟应该怎么选,是很多考生都会面对的问题。比如想学商科,很多人会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两财一贸”之间徘徊;想学通信和电子,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之间徘徊;想学法学,在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或者吉林大学之间徘徊。这的确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综合类大学有什么特点,什么人适合选择综合类大学? 综合类大学的优势,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由于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因此考生转专业的余地会更大,即使进大学后发现报考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在和其他专业老师同学来往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也还有“反悔”的机会。这一点是专业类大学难以匹敌的,因为你很可能会发现,你想转去的那个专业,专业类大学里压根就没有开设。如果你暂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专业,或者没把握自己将来会不会“变卦”,那么选择综合类大学会更保险。 除此之外,综合类大学还胜在学校规模大、人文气息浓厚,平时会有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前辈在校内开讲座。你可以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也能够受到多元化环境的熏陶,有更多途径开阔自己的视野,成为“复合型人才”。当然,综合类大学的总体男女比例也更协调,社团和校园活动比较丰富多彩,如果你活泼开朗,渴望精彩的大学生活,或者对校园氛围和人文气息有一定要求,综合类大学会更加适合你。 专业类大学有什么特点,什么人适合选择专业类大学? 专业类大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专业特色明显,学校会把绝大多数经费和资源都投入特色专业,学生更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本专业的学习,学到的知识理论也更容易形成体系,尤其是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行业认可度都很不错,甚至会超过很多综合类大学。 不过专业性强的同时也带来了片面性,专业性学校的资源通常没有综合类大学那么多元和丰富,学生很可能缺乏对于其他领域的了解,就业后想转行比较困难。如果你的目标专业和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希望毕业即就业,而且分数够上专业类大学的特色专业,那么这将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之所以一直强调“特色专业”,是因为专业类大学的实力局限在它的特色专业类上,如果你选择的是非优势专业,甚至是某些为了凑数而设立的专业,那可能会有不太好的学习体验。 尽管专业类大学的学校规模通常比较小,社团和校园活动也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一些学校甚至会出现男女比例悬殊的情况。但专业类大学的风气比较低调务实,如果你性格沉稳踏实,对专业技术有执着追求,专业类大学会更加适合你。 其实这两种选择更多的区别在于大学就读体验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综合类大学就是选择了开放包容五光十色,选择专业性院校就是选择了严谨务实踏实低调,但这种差别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 需要注意的是 仅仅从学科水平的层面来看,有些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类大学是差不多的。比如以法学为例,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属于综合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属于政法类专业类大学,但他们的法学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都被评为A。这也是为什么央财、北邮等明明不属于“985工程”的大学,却和一些“985工程”的综合类大学分数持平甚至更高的原因。 而有些综合类大学虽然名气大、学校整体排名靠前,但具体专业实力很可能比不上一些专业类大学,比如西南财经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就比四川大学的更好,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类专业就比厦门大学的好。 在做选择时,除了关注专业实力强弱,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你高考分数很高,自然可以选择专业实力又强、知名度也高的综合类大学;如果你的家庭在某个行业有资源和人脉,上大学前你就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那直接选择专业类大学也很不错。 当然,志愿填报是个复杂的问题,除了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类大学的选择,还要考虑地域、行业形势、考生特点等其他因素。可以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特征,很多顶尖的专业类大学都位于一线城市,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外交学院等,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这些院校分数高就业好的原因之一。 综合类大学通常是指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样的,文、理、工、商、法、医等学科门类齐全且都有一定实力的学校。专业类大学通常是指“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名字带有行业特色的大学,一般会有一门特别突出的学科。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类大学究竟应该怎么选,是很多考生都会面对的问题。比如想学商科,很多人会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两财一贸”

上一篇: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财经高校联络中心
下一篇:不断提高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力